法华经讲记 93:你什么时候离相清净了,你就进入法身了
法华经 93
净界法师主讲
那么这一科是讲到《见宝塔品》,我们从前面的经文,我们要知道两个重点:第一个是宝塔的形成,第二个是宝塔的出现。首先本品当中讲到宝塔的形成,就为什么有这个宝塔,这个宝塔,当然它是因缘所生法,因为它有相状,它是一种功德相,它是什么因缘产生的呢?是多宝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,他所发的愿,他那个时候,愿他以后成佛以后,他灭度以后,他色身不坏,到处的到十方诸佛讲《法华经》的地方去作证,所以这个宝塔,就是在因地的时候发的愿里面,点点滴滴的最后成就了。
这个就是宝塔,表达的是菩萨的愿力,这是第一个,我们必须清楚的。第二个它的重点是,宝塔是用什么方式出现的?经文上说,是从地涌出,住在空中,那么这句话就有三个阶段了,第一个阶段,宝塔是怎么样?是含藏在大地当中,就这个宝塔没有出现之前在哪里呢?当然在无明大地嘛。
那么在大地中的宝塔表示什么?表示我们一个凡位的菩萨所发的菩提愿,我想,每一个人要进入菩萨的阶位,他的基本条件就是你要发菩提心,你为什么修学佛法?你为什么要去做义工?你为什么要持戒?你为什么要念佛?那么从菩萨的角度,一方面你是为了自己的增上,上求佛道,但是兼带的你必须要怎么样?你必须有一种愿力,希望透过你的修学,使令你有缘的众生,乃至所有众生,离苦得乐。就是我今天的所有的拜忏,我希望能够跟一切众生分享,所以这个很多人在受了菩萨戒以后,基本上他已经成就了菩萨的种性了,就是他已经把佛道跟众生,当作他一种修行的两大目标,可能当然大部分我们会重视在佛道,但是众生基本上已经放进来了,乃至于净土宗,为菩提道求生净土,我们在发愿的时候都是要怎么样?回入娑婆度有情。所以大乘的菩萨道,不可能你只为自己修学的,不可能,那你就不是菩萨了。
但是凡位的菩萨受了菩萨戒,发了菩提愿以后,他有一个问题,他的理观薄弱,他就是靠一种信心,大乘的信仰,大乘的愿力在支撑他,那理观薄弱的后果是怎么样?就像一个宝塔被困在大地当中。那么理观薄弱表示什么?你反正内心要么真要么妄,真妄不两立,你的光明薄弱,你的内心就是以自我意识的黑暗为主,你什么事情就以自我为主,连自我意识它是一种攀缘的有所得的,所以我们自我意识的活动,就会带动两个东西,第一个生死的业力,第二个粗重的烦恼。
当然,每一个人烦恼不同,每一个业力有轻重不同,但是大方向都是以自我,我们要去主宰,去攀缘一切的人事,为他的一个主要的思想。所以当我们的菩提愿,是依托在自我意识的阶段,那我们就被整个无明大地的业力跟烦恼困住了,这个宝塔就出不了大地了。这是第一个阶段的宝塔,就是凡夫的宝塔,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你,你整天打妄想,但是你心中是有宝塔的,这一点是要值得肯定。但是这个宝塔,活在我们的业力跟烦恼当中,直到有一天,你学习了《法华经》,学《法华经》你就知道怎么样?会权入实。你知道所有的事修是要理观来带动的,你拜忏也好,布施也好,持戒也好,它都是一种菩提愿的实践,但是它的核心就是离相的清净心,就是把三乘的权法,会归到你一念的清净的本性,所以你开始怎么样?开始修内观了,所以你的修学两个方向:第一个内观真如,第二个外修三乘。
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生命有什么变化呢?你的宝塔开始怎么样?从地涌出住在空中,你摆脱了你的业务跟烦恼。这个空是什么?清净心,所以你这个愿力在操作上更加的自在,可能你的愿没有变,你还是过去的那个愿,你还是希望能够愿生西方净土中,乃至回向娑婆度有情,但是随着你的理观增长,你这个愿力,一种自在力,这个就是我们说的,你已经成就了成佛的正因,就是整个迹门开权显实,佛陀讲迹门开权显实,就是希望你的宝塔,从大地里面把它涌出来,住在空中,这是第一个,成就成佛的因地。
然后第二个阶段呢?释迦牟尼佛升到空中,开启宝塔而见到佛陀,开塔见佛。这个地方,宝塔的门本来是关闭的,是一种菩提愿,但是你跟清净心结合以后,慢慢的清净心、菩提愿,当然我们凡夫刚开始主修清净心,兼修菩提愿,等到你到了法身菩萨就相反了,法身菩萨是主修菩提愿兼安住清净心,所以你那个时候清净心、菩提愿结合,到最后就是门打开了,多宝佛现前。
多宝佛表示什么?表示法身的功德。所以我们看这个宝塔的变化,一个是大地里面的宝塔,第二个是空中的宝塔,第三个是开门的宝塔,开门的宝塔表示什么?一佛乘之果。你整个《法华经》的修学,所有人不管你的事修是怎么修,你的菩提愿是怎么发,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成就清净法身,没有例外的。由清净法身,再各自依你的愿力,再开展出你的应化身出来。所以我们知道,宝塔所表示的是我们的菩提愿,但是一定要跟智慧结合,所以成佛不能只是靠发心,发心是初学者说的,还要靠什么?靠智慧。你不能把宝塔放在大地里面,你要让宝塔住在空中,乃至于最后打开宝塔。
好,这个是前面经文的整个核心思想,就是讲到一佛乘的因跟果,我们看讲义的辛三。那么宝塔打开以后的情况呢?我们看辛三的四众同见。看经文。
那么即时,这个即时是什么时候?就是释迦牟尼佛开塔以后,开塔以后,这些与会大众就见到了多宝如来,他是住在宝塔当中,而且坐在狮子座上,那么他是什么情况呢?全身不散,如入禅定,宝塔里面的佛表示法身佛,法身佛的特点是什么?他是周遍法界,他不能切割的,他不像应化身,应化身他可以怎么样?欸,我分成一百个,这个应化身到东方成佛,那个应化身到西方成佛,所以应化身他是一个个体性的,他是可以切割的。那么法身是不能切割的,法身,说,欸,你的法身到东边,他的法身到西边,不可能的。所以我们一般的佛陀舍利子,是经过三昧火烧过以后变成一种碎骨,它是片段的。但是多宝佛,因为他所要诠释的是法身,所以他必须怎么样?全身不散。他是法身不可切割。那么他的表态像禅定一样的寂静安稳,这是我们见到多宝佛的两种状态。第一个他不可切割,第二个法身是他不动的,非常寂静安稳的。
那么这个时候多宝佛就讲话了。他说:善哉,善哉。释迦牟尼佛,快说是法华经。我为听是经故,而来至此。那么这个时候他等于怎么样?请法。请佛陀开迹显本,这个地方是请后面的约本门开迹显本。尔时,四众等见到过去无量千万亿劫,已经灭度的多宝佛作如是说的时候,内心欢喜,叹未曾有,那么就以天宝花,就众多的天宝花,来散在多宝佛跟释迦牟尼佛的身上。这是古印度的一种供养恭敬的一个仪轨。
这个多宝佛,他总共讲两次话。第一次讲话是什么时候呢?是他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的时候,诸天供养以后,他讲第一次话。他说,如是,如是,释迦牟尼佛,如所说者,皆是真实。这是他第一次讲话,所以他这个时候说话呢,他是为了佛陀前面的三周说法印证,证前。那么这次讲话是什么呢?说释迦牟尼佛,快说是《法华经》,那么佛陀前面已经讲了半部了,他说快说是什么意思?他当然讲的是后半段了。所以他还是为后面的启后。
所以蕅益大师把这段,把整个《宝塔品》的整个功能,分成证前启后,就是从多宝佛两次讲话里面,他做判定的,他第一次讲话是证前,第二次讲话是开启后面的经文。那么这个是四众见到宝塔,或者说法身佛的状态,用两句话来代表,全身不散,如入禅定,表示法身是遍满的而且是不动摇的。他不像应化身,有时候从东方,大家为集合要跑到娑婆世界,从娑婆世界再回去他自己的国土,这个应化身是跑来跑去的,法身是不动的,是如入禅定。
好,那么这个是讲到开塔见佛的情况,我们看辛四的“二佛分座”。看经文。
尔时,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,而作是言:释迦牟尼佛,可就此座。即时,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,坐其半座,结跏趺坐。
释迦牟尼佛开塔以后发生什么事呢?这个时候,多宝佛就把他的座位,他出半个座位出来,要给释迦牟尼佛,所以他就说了,释迦牟尼佛,你可以进来就这个狮子座。释迦牟尼佛听这么说,他就进入到宝塔当中,那两尊佛就各坐半座,而且双方都是结跏趺坐。
那么释迦牟尼佛从外面进到里面去,两个人各坐半座,这是表示什么意思?座位只有一个,佛有两尊,是吧?两尊佛坐在同一个座位,那表示什么?表示佛佛道同,但是因缘各异。什么叫佛佛道同呢?十方诸佛的座位是清净法身,你不能够说,欸,阿弥陀佛比较庄严,他寿命比较长,他清净法身比较大,没有这回事情,释迦牟尼佛是丈六比丘相,他的法身,法身叫做遍满,你也遍满,我也遍满,你的法身周遍法界,他的法身也周遍法界,那两个当然是一样,如果不一样,那表示有一个没有周遍法界。
所以,诸位,法座是一个,表示佛佛道同。但是上面坐了两尊佛,一个是过去的多宝佛,一个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,那这个因缘就不一样了。因缘就是每一个人因地所发的愿,去熏习这个真如法性,它各现出这种各式各样的相状出来,这个就讲到应身佛。所以这个地方的表法就是,同样的座位坐了两尊佛,一尊是古佛,一尊是现在佛,那就是,这两尊佛表示因缘法,但是座位表示法身,这个是同一个法身。
好,这个表法知道以后我们看下一段。辛五“四众处空”。看经文。
尔时,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狮子座上结跏趺坐,各作是念,佛座高远,惟愿如来以神通力,令我等辈俱处虚空。即时,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,皆在虚空。
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已经进到宝塔里面,大家各坐一半了,那么坐了以后,大众就遥见,因为大众这个时候还在大地,本来是在,大家都在地面坐着,那释迦牟尼佛要开塔的时候大家站起来,所以大众这个时候的姿势,是站在大地当中,遥见两位如来在七宝塔中共坐狮子座,那么这个时候,大家就打出一个念想,说佛座高远,惟愿如来以神通力,令我等辈俱处虚空。那么宝塔是在高远的虚空,大众是站在大地当中,所以大家希望佛陀用真如三昧的神通力,把大家提到虚空当中,所以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以神通力,接诸大众,皆在虚空,在虚空中住。
那么这段经文是很重要的,非常重要。就是说,佛陀当然没有问题,释迦牟尼佛他开塔,他当然在空中开塔,塔里面的佛,表示什么?表示诸佛的法身,而法身是我们成佛的第一个阶段,诸位,你没有法身你不可能有应化身,所以大乘的见道位就是,见到什么道呢?所见何道?就是见到你的法身嘛。见到法身是有条件的,只有一个条件:在离相的清净心中相见。就是在虚空相见。为什么宝塔它不从空中掉到地上来跟大家相见?因为无明大地是见不了法身的。
那么这个地方,禅宗有一个大德,他在开悟以后讲一句话,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,他说,“十方同一处,个个修无为,此是选佛场,心空及第归”。我们说明一下,十方同一处,你要修大乘佛法,你的目标第一个就是开显法身,那只有一个处所,就是内观,你修再大的布施,修再大的持戒,你都不可能见到法身,没有一个人能靠事修见法身,不可能的。所以他怎么样?修行只有一个处所,就是内观你内在的真如,那么这个真如是怎么样呢?这句话很重要,个个修无为,真如是无为法,那么什么时候可以成佛呢?此是选佛场,心空及第归。
你什么时候离相清净了,你就进入法身了。可能很多的菩萨,还搞不清楚什么叫做清净心,我要讲一下,它这个无为,这个清净心,古德又加了两个字,叫自性清净心。因为这个观念是对你临命终很重要,诸位,尤其是净土宗的临终的正念,很多人都希望临终有正念,但是怎么做到,很多人不知道方法。说欸,我把佛号念好了,我就有清净心,你如果奢望用佛号去对治你的妄想,你这个观念基本上就失败了。为什么失败?你一天打了二十个小时以上的妄想,你念佛可能只有两个小时,那你完全要靠事修来保持正念,那表示什么?表示你要用佛堂两个小时的佛号,去消灭你还在梦中,在觉醒的时候,你打的二十二个小时的妄想,那这个输赢就很快知道了。
如果你用事修的话,欸,我用佛号达到临终的正念,那你就很难有正念了。你怎么是它对手呢?它无量劫来就占据在你的心中,你这个佛号是到你这几生才开始念佛的,妄想是你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,就是靠这个妄想产生业力,产生烦恼,轮回生死的,是熟境界。所以诸位,你千万不要以为你靠你那个脆弱的佛号,去面对强大的妄想。千万不要用这种,你不要有这种观念,那怎么办呢?只有一个方法,你把你的无价宝珠拿出来,很简单嘛,你无价宝珠放着不用,你一定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打拼。
诸位,无价宝珠不是你修来的,那是你在睡觉的时候,佛陀就把它放进去了,就是说,清净心不是修来的,要是说清净心是修来的,那我们没有一个人有清净心了。那这修来的,有一个问题,它会变化,你今天打个佛三、佛七,你的清净心比较强,临命终的时候,内忧外患,亲属的哭泣,那你就没有清净心了。所以修来的清净心是不可靠的。但是,如果清净心是本具的呢?是本具的呢?就你本来就清净呢?那这个就跟因缘所生法没有关系了,不管你临终的时候起颠倒也好,你保持正念也好,它清净心永远是清净,你只要做一件事情,你憶念它,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妄想,只要你把它回归到生命的原点,妄想就没了,它没有力量了。
所以诸位,清净心,我再讲一次,清净心不是你修来的,如果你现在修清净心,说实在也来不及了,你要达到临终正念,你还有几年可以修清净心?清净心是你本来就具足的,你只是以前没有拿出来用而已。所以,诸位,为什么我们见多宝佛,我们必须要让佛陀把我们拉到虚空去?因为十方诸佛的相见只有一个方法,就是安住清净心。在离相清净中相见。你临命终的时候,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相见,难道你心中可以打妄想吗?不可能。你一定要怎么样?当然有妄想但是你怎么样?不随妄转。安住清净心而不随妄转。你说你没有调伏妄想,没关系,关系是你不能住在上面,问题就在这儿,那你要把所有的妄想都调伏才能够往生,那全世界没几个人可以往生了。那就不是带业往生了,那是消业往生了。这妄想不怕,怕的是你起颠倒了,你不知道怎么样?临命终不知道怎么办了,手忙脚乱了,临终就怕手忙脚乱,不怕你内心的妄想,它根本不是你对手,你只要能够找到清净心妄想就消失掉,你心中有光明,你怎么怕黑暗呢?所以这一段是很重要的。
就是说,清净心不是你修来的,是你本来具足的,你以前不知道拿来用而已,所以这个地方就是,所有的众生都必须在虚空的清净心当中,跟两位诸佛相见。这个就是正念真如。这个真如是你本来具足的,这是很重要的观念。
好,那么到此为止,整个《见宝塔品》的经文其实已经结束。因为你从因地的住在虚空,到果地的众生见到多宝佛,在哪里见呢?在清净心中相见,那整个一佛乘的因果都讲完了。那么后面佛陀就正式进入劝募流通了。好,我们看已三的“明释迦唱募”,看经文。
以大音声,普告四众,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,今正是时,如来不久当入涅槃,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。
那么这段经文叫做释迦唱募,什么叫唱呢?就是释迦牟尼佛预言,他准备要唱灭了,要昭告所有弟子,这个唱就是昭告,我要入涅槃了,即将入涅槃了,叫唱。募呢?佛陀募集末世弘通妙法的人,趁这个时候要募集,谁能够在末世弘通妙法,所以叫唱募。那怎么个唱募法呢?释迦牟尼佛坐在多宝佛塔当中,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多宝佛塔当中,那么大众这个时候升在虚空当中,他就告诉四众弟子说,在未来世我灭度以后,谁能够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当中,善巧方便广说《妙法莲华经》,把这个权实不二的思想把它开展出来,今正是时,这是一个最好表态的时机,为什么呢?因为释迦牟尼佛不久当入涅槃,所以佛陀希望能够使令这个《法华经》付嘱有在。
我们先谈付嘱,佛陀为什么要趁多宝佛还在的时候付嘱?这后面经文会说,要趁这个机会来昭告这个流通的人,这个付嘱就是付嘱在未来世当中,五浊恶世弘通妙法的菩萨,那为什么叫有在呢?有在就是说,其实佛陀在心中已经有了付嘱的对象,他讲这句话是有所缘境的,他这个有在就是这个人已经在佛陀的心中已经存在了,到底释迦牟尼佛的付嘱是针对谁呢?叫做有在呢?蕅益大师说,约近处说佛陀在付嘱谁?就是第一个《法师品》的八万大士,第二个是《劝持品》的两万菩萨,乃至于世尊所去注视的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众。就是《法师品》跟《劝持品》里面的菩萨。这第一个约近处。
那么约远处说呢?是指的《从地涌出品》的释迦本尊的本家弟子,这个是约远处说。就是事修《如来寿量品》的一个发起的本家弟子。那么这个地方等于是,释迦牟尼佛利用大众都还在,多宝佛还没有退去的时候,他就付嘱有在,那么为什么?在重颂里面佛陀会解释。我们看戊二的重颂。那么重颂是把前面的经文,做一个扼要的重复,分三科,先看已一的“颂宝塔涌现”。看经文。
那么这段是重颂宝塔涌现,这个地方有两段,第一个佛陀赞佛精进,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。他说,圣主世尊,这个圣主世尊指的是多宝佛,佛陀赞叹多宝佛,虽然久已灭度,在宝塔中,沿为法来。这是一个应身佛很特殊的情况,一般的应身佛是这样子,就是你在成就法身以后你发愿,那发愿以后你创造一个你自己的佛身,创造你的净土,再把你的有缘,在因地跟你有缘的同愿同行的眷属,再拉过来,有正报依报,再眷属,那么这个国土就成就了。
然后呢,然后你可能有几万劫的寿命,无量的寿命等等。你有一期的教化,教化以后这个佛就怎么样?入灭休息了。这一期应化身应该是结束了,但是多宝佛他不同的地方就是,他已经灭度了,但是他没有休息。他没休息做什么事呢?尚为法来。就是他灭度以后,他这个多宝塔还到处的活动,到处的跑,就是只要哪一尊佛说《法华经》,他就去作证明。所以释迦牟尼佛说,所有的应身佛里面,您老人家最精进,你灭度了都还不休息,那么这表示怎么样?赞叹多宝佛的精进,这当然是有用意的了,就是他给这个弟子们做表率的,赞叹佛精进,这第一段,第二个“妙法难闻”,看经文。
那么这尊佛灭度多久呢?无央数劫。这个央就是穷尽,有无量的劫数了,那么仍然处处听法,为什么呢?以难遇故。你说听法,那说佛陀护持正法,这个可以理解,但是他为什么不护其他的经呢?比方说《华严经》《金刚经》《楞严经》,他为什么单单专指《法华经》,这个佛陀就解释了,因为《法华经》是妙法难遇,所以彼佛本愿,在我灭度之后,在在处处有佛陀宣扬《法华经》,就到现场听法,证法。妙法难遇的意思就是说,权法它讲的是单向的功德,你就《华严经》都讲单向的功德,它六度某种程度也是单向,只要《法华经》讲总持,因为它讲清净心、菩提愿,它等于是讲那个能摄持法的心,它专门在讲那个根本的总持的地方,所以这个《法华经》等于是把佛陀的知见开显出来,这一点就是你除非你大乘根熟,否则佛陀只会跟你讲权法,所以这个《法华经》是不容易听到的,不像一般的单向的权法是不容易听到的。
那么这段经文就有两层的意思了,第一个佛陀赞叹多宝佛的精进,第二个赞叹妙法难遇,古德说你把这两个思想把它合在一起,那佛陀什么意思,当然是希望我们精进,一方面向多宝佛精进学习,一方面妙法难遇,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?好好的珍惜,精进的修学,这一段等于是劝持,劝持流通,劝我们精进的修学,这段经文是这个意思。因为你看,多宝佛为了《法华经》,老人家灭度还不休息,第二个《法华经》不是很容易去宣说的,所以你遇到以后应该以精进的心来修学,这是第一段的意思。
那么这个地方是表示诸佛为法而来。前面的赞叹是单指多宝佛,这个地方讲的是十方诸佛,这十方诸佛是怎么来的?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要开塔,要开塔怎么办呢?就放光远召,就佛陀放白毫光把他十方世界的应身佛,都把他召集起来。那么这个十方世界来的这些就是诸佛,就是又我分身,无量诸佛,有恒河沙这么多,都来到这个地方来听法,来作证,那么也希望能够亲自见到久已灭度的多宝如来。因此这十方诸佛各舍妙土及弟子众,他们舍弃了自己的清净安乐的本土,还有他本弟子众,乃至于天人龙神等八部鬼神的供养,那么他们为什么来呢?为了要令妙法久住,要来共同作证,所以故来至此。所以这个地方,佛陀一方面赞叹了十方诸佛,为了作证法而来,赞叹了一下十方诸佛,看第二段。
那么十方诸佛来了以后,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,如果从理观的角度,十方诸佛大家都把心摄用归体,我是法身,你也是法身,那么一如无二如,那问题什么都没有,但是中道实相它一定怎么样?一定要即空即假即中,法身一定要带动因缘法的,那么同一个法身,他每一个人因地所发的愿不同,他就创造不同的应化身,有的应化身是清净的国土,有的应化身是秽土,娑婆世界是个秽土,那么你怎么可能用一个清净的正报,来到一个污秽的依报国土?这个染净是不相容的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怎么办呢?以神通力移走了这些,因为这个你不能用神通力把它空掉,正报是不能空掉,人天等众把他移走,然后把依报国土,三变国土,所以这个三变国土,我们前面讲过,强调了一个事情,国土是因缘所生法,对不对?那么佛陀凭什么去变现国土?凭着他的清净心跟菩提愿,就是心净国土净,心净众生净。就强调了万法唯是一心,就是整个因缘法里面,你要改变你的环境,你要改变你的人事,只有一个方法,你不要向外追求,你的心清净了,你的因缘改,外在的环境自然改变。这表示心净国土净,心净众生净。所以佛陀用他的清净心三变国土。这个表示这层意思。
我们前面的长行,对于十方诸佛来了以后的情况,描述的不多,就是描述十方诸佛来了,就每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一个宝树下,一个狮子座在那安坐,所以前面的长行,释迦牟尼佛的描述都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跟多宝佛的互动,就是空中的多宝佛塔,那其实当释迦牟尼佛开塔的时候,这个时候应身佛是在哪里?就是释迦牟尼佛到了空中开塔的时候,应身佛是坐在地上的,因为应身佛是恒顺众生,他当然是在地上,在地上的时候他做了哪些事呢?长行文没有说,重颂的时候就说出来,说十方应身佛到了七宝树下的时候,七宝树下有清净的莲花池,莲花池当中有莲花的庄严,所以这个每一个宝树下,都有莲花池跟莲花,那么佛陀坐在这个狮子座上,这个时候光明严饰,佛陀放大光明,这种光明就像黑暗当中燃起大火炬般,这是第一个,他做了第一件事情。应身佛都是从净土而来,就放出清净庄严的光明。
第二个身出妙香,那么应身佛身体生出清净微妙的香味,遍满十方国土,那么众生蒙熏,喜不自胜,产生大法喜,就好象大风吹动小树枝一样,使令一切众生都能够顺从皈依,应身佛又是放光,又是身出妙香,为什么这样做呢?以是方便,令法久住,用这样子来证明这个大乘的功德。大乘的功德,这个地方,更多的是证明大乘的果德,就是应身佛是功德庄严的,是有真正的光明的,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劝大家发愿,强调菩提愿。因为应身佛是菩提愿创造出来的,前面的佛陀开塔,诸位,开塔是显法身,法身佛,那么应身佛在地上放光,现香,是指的是应身,那么应身当然是果地功德。
那么这一段是庚一的“举三佛以劝持经”。这个三佛指的是,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,这第一个佛,第二个多宝佛,第三个就是释迦牟尼佛请来的十方的应身佛,这是第三个。这是三佛。先看第一段。释迦牟尼佛告诉与会大众,在我灭度之后,谁能护持读诵《法华经》,那么今于三佛前面,自说誓言。你看佛陀掌握了一个最好的时机,因为这个时候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在,多宝佛也在,十方应身佛也在,那佛陀要大家怎么样?你们各自发愿。
所以你看,前面强调清净心,这个地方要利他,就是要菩提愿了,你要把它讲出来,所以诸位,你受菩萨戒的时候,你说,我受菩萨戒,我心里面念佛,你念佛是不会得戒体的,你要心念口言,自己要讲出来,你看,这个誓言佛陀不能替你宣说的,你说欸,我受菩萨戒,我今天身体不舒服,我叫儿子替我受,不可以,你自己在佛前,你自己要说,你是菩萨否,我是,发菩提心未,我发菩提心。这个要把话讲出来的,自说誓言。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,你除了清净心,你要护持《法华经》,要多一个菩提愿,就是自说誓言。这个趁这个三佛在的时候,要大家表态,誓言。
好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
法华经讲记 71:你要让自己先成就安稳,然后再跟无上菩提对接
法华经讲记 72:菩萨因地发的愿越复杂越困难,他要成佛的时间就拖得越长
法华经讲记 74:你不跟三宝结缘,没有招感佛陀出世,后果就是变邪见
法华经讲记 75:很多人用生命经验取代智慧的观照,这是不对的
法华经讲记 76: 十二因缘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爱、取、有这三支,其他的全部认命
法华经讲记 77:你要想尽办法跟十方诸佛菩萨结缘;想办法跟佛陀相遇
法华经讲记 79: 学法华经以后,你的因缘会得到十方诸佛一种特别的护念
法华经讲记 80:你在初地之前的因缘果报都不能受用,因为这些因果都带业
法华经讲记 81:你离不开三界火宅,不要说行菩萨道,你自身难保
法华经讲记 82:一个人最难的就是面对自己,你自己永远不可能破恶
法华经讲记 83: 初地前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:长养圣胎,你没有资格讲历事练心
法华经讲记 84:你听完《法华经》不是把宝珠放在衣服,你要拿来贸易
法华经讲记 85:如果你帮助众生去做义工还想着人天果报,那你就完了
法华经讲记 86:若没有正见越精进越糟糕, 一旦堕入魔道以后便失菩提种
法华经讲记 87:听完《法华经》,你每一天诵一品,你就是五种法师了
法华经讲记 88:末法时代想要受益,你不管别人怎样,自己先修皈依保持恭敬心
法华经讲记 89:到了十年以后就不是拼你的精进了,看你的心理素质了
法华经讲记 90:你没有看完所有经典之前,你最好是保守一点, 把嘴巴闭起来
法华经讲记 91:你只要不内观就跟成佛之道完全没有关系了,不管你修什么法门
法华经讲记 92:要改变我们的依正二报,不能先碰业力,这不是你该碰的